首页   |   基本情况   |   招生考试工作   |   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   |   人事师资信息   |   教学质量信息   |   学生管理工作   |   学术、教学建设工作   |   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   应急管理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素养培育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整合学校、家庭、企业、行业、社会各方面资源,系统推进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我校应有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长效机制;形成以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开放、宽容的大学创新文化,高水平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系,精准高效的教学与活动体系,配套齐全的制度体系;形成以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全体大学生的创新素养普遍提升,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大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促进个性化发展。

(二)坚持面向人人。创新素养是每个现代公民都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创新素养培育要面向每个大学生,为全体大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开放、包容、多样化的专业服务。

(三)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从“教”向“学”的根本转变。潜心研究各类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贯彻因材施教理念,为不同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创新素养发展机会。

(四)坚持协同培育。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发现、培育和评价的科学机制,实现不同学段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互通衔接。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创新实践的内容体系。

1.形成对创新素养的共识。创新素养培育要着力于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实践的开展。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动力系统,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与态度、创新动机与意志以及创新信念、使命和价值取向等;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智慧系统,包括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创新实践是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施的过程,体现的是创新能力和知行合一精神。

2.明确各学段重点目标和领域。高职院校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注重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自主创新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形成系统特色的实施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

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针对专业进行创新素养培育标准建设、课程建设。

推进发明创造课程的设计、建设和实施。

深入推进专创融合课程改革。专业课程要注重挖掘利用学科课程中的创新要素。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精简课程,开发多样化选修课程,满足大学生个性学习需要。

探索跨专业、跨类型、跨学校、跨区域课程共建共享机制。

每年3月征集、评选一批校级创新素养培育精品课程、案例,给予资金支持用于课程的提升,优秀课程推荐省级创新素养培育精品课程、案例。

2.深化教学改革。

把创新素养培育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将课堂作为主渠道,优化教学方式,使学习成为一种创造性体验的过程。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创新性思维训练为重点积极倡导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式。

坚持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审慎求证。

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术课题研究、科技项目研发、组织管理实践,实现学习、研究、实践的一体化。支持开展社会调查和野外调查等实践活动。

每年4月组织、评选一批校级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创新课堂。

每年3月、9月分别组织一次大学生优秀社会调查成果评比。

3.完善活动体系。

鼓励成立创新素养培育类学生社团,每个专业至少成立一个专业创新社团,学校将为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每年12月份评选一次精品专业创新社团,给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精品专业创新社团优先推荐参评全国优秀社团。

将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与校园科技节、文化节、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有机融合,通过综合性社会实践、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展示、文体展演等活动,丰富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发创新动力。

支持大学生围绕现实问题和未来需求开展研究,每年5月选拔、评选一批优秀大学生创新项目加入到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孵化库,逐项进行跟踪服务和资金扶持,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优秀项目推荐加入省级学生创新项目孵化库。

(三)健全导向清晰的制度体系。

1.完善体制机制。

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建立健全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的有效机制以及宽容试验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

倡导百家争鸣、尊重学术的开放文化,鼓励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举动。

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大学生创新素养数据库、创意思想库及人才预备库,发现和培养在各种创意发明及创造活动中涌现出的创新人才。

积极探索争创省级创新素养培育基地、教学改革、实验校。

依托学校的优势专业,设计、组建、争创省级创新人才培育学院。

建立创新素养培育奖励机制,对在创新素养培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2.推动多元主体协同。

积极引导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促进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企业资源、行业资源、社会资源有机整合、优势互补,构建多元协同互动的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格局。

学校每年6月组织开展家长、教师、行业企业代表、社区代表参加的以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主题的学术沙龙、热点问题研讨等系列活动。

积极推进学校与科技馆、科技协会、青少年科技中心、发明协会等的合作,不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

(四)建立科学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1.优化系部考核评价。

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情况纳入对系部的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提高权重。重点考核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设、活动开展、条件保障、经费保障及培养成效等。

定期对系部开展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专项督导,推进系部自评以及教师、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评价。

2.优化教师考核评价。

积极探索将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纳入对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核教师的创新素养培育意识、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成效等。

3.优化学生发展评价。

引导树立创新素养导向的学生发展观和成才观,将创新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科学研制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生创新素养测评体系,动态更新创新素养观测点、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不断改进完善测评指标及工具。结合教学质量监测,强化学生创新素养测评结果运用。

(五)构建多元实用的保障体系。

1.强化师资保障。

研制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师资标准,制定在职教师培训行动方案。

定期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教师胜任力专题培训,支持教师将创新素养培育融于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文化建设、家校合作等活动,使教学创新成为常态。

组织开展创新素养培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

积极探索引入企事业单位各类创新人才担任学校创新素养培育教师的有效机制。

2.强化理论支撑。

组建成立学校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帮助解决系部创新素养培育中的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问题,总结推广优秀成果。

在学校教改课题中单列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专项。

3.强化资金扶持。

专门设立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专项资金100万元,在创新素养培育标准建设、课程研发、教师培训、考核评价、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分管创新创业工作院长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研处、宣传处、组织人事处等负责人及系部主任;下设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中心,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二)广泛开展试点。

选取部分系部,先期进行试点和样板打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梳理典型案例。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在全校全面铺开。

(三)加强宣传引导。

利用融媒体全方位宣传创新及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大意义,总结传播学校师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典型事迹和案例,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引导社会将关注焦点转到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上来。